天富平台|《山西文学》2021年第11期 | 王芳:《忠保国》,蒲州山河与权力游戏
天富娱乐平台登录发布:
王芳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。天津文学院签约作家。《黄河》杂志编辑,《映像》杂志副主编。已出版长篇纪实《天地间一场大戏》以及散文集《关城怀古》《拈花一笑》等。
世有大人,龙德正中,吾闻其语,今见於公。
惟公之德,智园行方,忠不近名,信不泥常。
李郭无文,韩范无武,公也兼之,吉甫召虎。
九牛在肆,良庖趑趄,公徐碟之,游忍有余。
大栋将倾,见者栗慑,公徐正之,退无德色。
桓桓世庙,纬武经文,公媚天子,耆定策勋。
……
不忘者寿,不朽者名,百世之下,视上刻名。
——太傅吏部尚书襄毅杨公志铭 张居正
我少时便认识杨波。白袍,长髯,站在舞台上,与台上台下的人对话。认识他,是因为他是父亲的另一种样子,不穿袍不戴髯时,就成了父亲。多数时候,并不知道他不停地上场下场是要做什么,伴随着锣鼓声就在戏箱上睡去,直到他又成了父亲的模样,把我拎回去。
等我经过岁月,把山河绘在心上,再见到他时,他已不叫杨波,成了杨博。
不须转换,乌纱帽、红袍、革带、皂皮靴,他从明朝万历二年出发,走了四百多年。我轻衣简从,从山西长治一个小山村的戏台上出发,走过潞州、并州、汾州、解州,用了四十多年,终于到达蒲州。蒲州古城残破的城墙在蒲草的摇曳中挺立,城墙视线落下的地方,是黄河。
我们一起站在黄河边。
01
我竟然记不得什么时候看懂了杨波他们的故事。
父亲扮演的杨波,奔波在万历初年。
明穆宗驾崩,太子年幼,太子生母李艳妃抱太子临朝听政。李艳妃之父李良,眼看女儿坐在朝堂之上,太子又那么小,就对江山有了觊觎之心,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李良说动女儿让位于他。李艳妃知道外国来朝,担心他们看见女王坐朝,诱发战争,竟然也就应允了李良。李良拿着御赐的尚方宝剑命众臣画押认定,朝臣纷纷依从。只有兵部侍郎杨波与定国公徐延昭不予画押,二人入宫进谏,李艳妃不听,谈不拢,二人被逐出朝堂。
李良看到这种情况,心里的忐忑也没有了,定于八月十五登基。登基前先封锁了李艳妃居住的昭阳院,使得昭阳院内外隔绝,篡位之象已显,李艳妃这才发觉到李良的野心。杨波为此紧急搬兵,徐延昭到先帝陵前哭诉,正在感叹时,听到人欢马嘶,竟然是杨波搬兵到此。
徐延昭大喜,勉励杨家儿郎要杀敌保国。徐杨二人二次进宫,苦谏,历数外戚篡权之祸。李艳妃见情势如此,为保住皇权,将太子交予徐杨二臣,委以重任。杨波抱太子登基,李良被擒获。
一场宫廷闹剧划上句号。
一场错位的权力游戏,虽然要经过一番波折,终归是要回到正常秩序的。天富娱乐
02
我少时看到的是家乡戏,是一个地域并不宽广、兴起于漳河流域的小剧种——上党落子。之后的40多年里,听到无数个剧种在唱,京剧、徽剧、赣剧、汉剧、婺剧、瓯剧、台州乱弹、滇剧、豫剧、宛梆、平调、越剧、川剧、湘剧、曲剧、东西中三路秦腔、山东梆子、河北梆子、蒲州梆子、中路梆子、上党梆子等各有特色,而最典雅最规范的当属京剧,那是类似于古代钟磬之音的雅正之声。
真好听呀。
京剧里,此剧也名《大探二》,即《大保国》《探皇陵》《二进宫》三出组成,第三部分《二进宫》(这寓意深长的词儿,就出自这里呢),青衣、花脸、须生轮番演唱,独唱、对唱、轮唱、合唱交替,能用到的唱法这里都用了,唱腔运用得精到,变化无穷。仅二黄腔就用到了慢板、原板、散板、导板、回龙、摇板等板式,三人三行当同唱一个调门,如同雨滴落在瓷盘上的声音,滴滴答答,叮叮咚咚,噼里啪啦,那真是听觉上的绝佳享受。
在这样的感官刺激中,无一句道白,剧情却能顺利推进,叙事得到了音乐上的表达。
据传,上世纪四十年代,谭富英、王泉奎、尚小云会演此剧,铿锵和鸣,酣畅淋漓。后有金少山、奚啸伯、张君秋合演,也是金玉之声。我们现在多见的是于魁智、李胜素、孟广禄版本,也极好。说到上党落子,常听的是郭明娥、傅永亮版本,乡音中有少年记忆,或许藏着无法言说的情绪。
让人奇怪的是,这个戏本来就子虚乌有,却大受欢迎。
汪曾祺曾在《人间有戏》里写到:这是一出找不到历史根据的戏,而且很多词都不通,甚至不知所云,但是这出戏久演不衰,很多人都爱听,包括文化程度很高的人,原因就是唱腔听起来过瘾。外国人把这个叫中国歌剧。
翻转明史,万历初年(1573年),明穆宗驾崩,这个皇帝的死因实在难以启齿,主要是纵欲过度,有一次折腾一夜,准备上早朝时却晕过去了,为此整整休息了两个月,不惜身子的颠鸾倒凤,结果就是以至于年纪轻轻的,才36岁,只做了6年皇帝就完蛋了,好在,在此之前立了太子。
大概是隆庆六年五月,明穆宗(隆庆帝)把高拱、张居正、高仪三位大臣叫到病塌前,对他们说:东宫幼冲,以属卿等,且协辅,遵守祖制,则社稷功也。又对太子说:朕不豫,皇帝你做,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,进学修德,用贤使能,无事荒怠,保守帝业。
也就是说,隆庆帝把太子托孤给三位顾命之臣。
两个月后,隆庆帝病逝。
太子登基,这就是万历皇帝,这一年,万历已经10岁。
万历帝之母李贵妃,原为一普通宫女,受隆庆宠爱,封为贵妃,隆庆死后,万历赐封母亲为“慈圣皇太后”。这位太后对万历要求极为严格,对娘家人也多有约束。《明史·外戚列传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太后之父李伟封武清伯,再进武清侯。可见,并不是戏中的太师,武清伯也是闲职,李贵妃也不可能有让位一说,而万历皇帝的辅政大臣主要是张居正。天富娱乐
这么一对比,便可知,传唱久远的这么一出戏,原本既为杜撰。
03
人们为什么杜撰了这么一部戏,而且传唱了上百年?
据墨遗萍所著《蒲剧史魂》载:《忠保国》一剧,系蒲伶为老杨博“祝寿”之作。
戏中杨波,原型便是杨博,山西蒲州人,官至兵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。
戏中事,历史上并无,但杨博真实地存在。
明正德四年(1509年),居于蒲州普救里的杨家,人们忙忙碌碌地进进出出,更多的是脸上添了喜色,因为杨家夫人田淑人要生娃了。
说起杨家,也是名门,出自唐叔虞之后,后来有一支相当著名,即为弘农杨氏,传承到元代末期,有一杨氏族人名杨觉,在河东夏县任主簿,年迈想归乡,没想到却在走到普救里时倒在路边去世了,后人就把他安葬在这里,之后,杨觉这一支便定居在这里了。这是蒲州杨氏一脉的始祖。杨氏住下来以后,以饧为业,也就是制作和出售麦芽糖为生。
这次要生的这个娃,是蒲州杨氏的第五代。
这是五月的一天,田淑人做梦梦到虬云绕着自己的房屋游过去了,然后就感到腹部有异动,胎动一夜后,第二天(即正德四年五月二十四日)生下一个男孩,长相奇特,不同于凡人,生下来,不哭也不叫,河目海口,虎头燕颔,颖颡丰下,龙章凤姿,村里的乡绅说,这个男娃以后可了不得呀。
男娃的父亲名杨瞻,官至四川按察佥事,也是饱读诗书,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博。
杨博就在家乡读书,17岁考中举人,20岁中了进士,22岁任职陕西周至县令,24岁调任长安知县。长安知县任上,被大学士翟銮〖翟銮(1477年-1546年),字仲鸣,号石门,北直隶顺天人(今北京)人,祖籍山东诸城。明朝中期大臣,官至内阁首辅。弘治十八年举进士,改庶吉士。正德初年,授编修。嘉靖继位,升为礼部右侍郎。六年(1527年),升为内阁大学土,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,皇帝亲赐"清谨学士",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。二十一年,銮为首辅。时已加少保、武英殿大学士,进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。二十六年,卒于家,谥号文懿。〗看中,任兵部武库司主事。
翟銮慧眼,自此杨博的军事生涯开了挂。
杨博31岁时,从兵部一个小主事升为司马尚书郎,随翟銮巡视九边,东到叆阳,西至张掖,几乎是从大明朝的最东边走到最西边。杨博是个有心的人,这次巡视行程有几万里,他就象徐霞客一样,随行记下了沿途的山川地形、风俗习惯、士兵强弱、战马战车、防御工事、所耗经费等情况。可别小看这一纸记录,自此他对明朝的边防了如指掌。天富娱乐
除了翟銮,杨博也得当时的兵部尚书张瓒和毛伯温赏识,每有军事疑问,他们都会询问杨博,杨博总是能提出合理化建议,这样慢慢也就得到了嘉靖帝的赏识。
杨博38岁时,升右佥都御史,巡抚甘肃。在甘肃期间,屯田、垦荒、修墩台、兴水利、办教育,施仁政,由此,甘肃得到很好的治理,杨博升右副都御史。
杨博45岁回蒲州为母丁忧期间,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(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兼中纪委副书记,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,监察部副部长,人大副委员长),丁忧结束,负责蓟辽、保定军务,在京城阻挡了蒙古俺答的侵犯,升太子太保。
因蒙古的一再扰边,杨博奏请,九边沿线要加固城墙、墩台、附墙、瞭望台,每个边堡都要加驻兵马,一时边境肃然。等蒙古的把都儿、打来孙率十万铁骑攻打时,杨博披甲执锐,在古北口城墙上坐阵指挥,一场战役打下来,虽有牺牲,大明朝还是胜了,杨博升右都御史(中纪委书记,这官职放到现在,得横着走)。
杨博46岁时,击退蒙古再次进犯,升兵部尚书。
在兵部任上,杨博一手抓北方边防,一手抓海防御倭寇。
杨博50岁时,本来丁忧守制在家,却被紧急召到大同,蒙古俺答又来侵犯了,可是让人意外的是,俺答一听杨博赶到大同时,马上就退兵了。嘉靖帝听到战报,很高兴,御赐杨博二品大红沙衣。大同事毕,杨博又被召回京。那些年,在气候上,这个王朝正经历一个被称为“明清小冰期”的低温多灾时期,中原地区灾害频发,草原一样无法生存,蒙古人只好南下抢掠,这种情况被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双方总结出了规律,而明朝虽然都城北移,却因临近双方拉锯战的前沿,就更造成了边防吃紧,不停的攻防中,皇帝就离不开杨博了。
在兵部尚书任上,杨博把粮饷、墩堡、募兵、战马、火器、赋税、练兵、隘口、秋防等事宜,事无巨细,都安排得妥妥贴贴的,尤其注重选贤任能(戏中说他能搬兵,倒也不差,有多少将官是他提拔上来的,还真不好计数),论功行赏。
杨博54岁时升柱国,58岁时,改任吏部尚书。
杨博是个精神巨灵,从他所做之事中,可以分析出,他的精神气质有平静中的深邃、矜持中的傲岸、孤独中的崇高,坚忍中的血性,人性中的温暖,这都给对手和同僚造成巨大的压力,杨博靠自己的能力活成了一个军事上的必需品。天富娱乐
杨博不仅武能安邦,居于复杂的朝廷中,一样能妥善处理各方关系。隆庆帝即位后,杨博出面调停了徐阶和高拱的矛盾(据说戏中徐延昭原型便是徐阶,明显不对,徐阶不是定国公,只是文臣,他们的交界,便是同朝为官,杨博对徐阶有帮助)。万历登基后,杨博又调停了张居正与高拱的矛盾。杨博应付朝廷的人事关系,很是娴熟,与各方关系都极好。
杨博61岁时,曾因庞尚鹏案发而致仕,63岁时又被隆庆帝召回朝,以吏部尚书之位掌管兵部事宜。
这回杨博殚精竭虑处理战事,一直到万历元年病重归家,第二年,即万历二年,病逝于故乡蒲州。他去后,万历为其辍朝一日,赠太傅,谥号襄毅。
张居正为其做墓志铭:
晋地表里山河,其人瑰玮多大节,能以功名自显,往古无论。自余登朝,则见故少师太宰杨公,心窃向慕之,公亦与余为忘年之契……
张居正历数杨博之功绩,也说他为人之公明。
明史以“博魁梧丰硕,临事安闲有识量,出入中外四十余年,始终以兵事著”为他盖棺定论。
04
由此可见,用地方戏演地方文化和地方名人,早已有之,那也是属于当时的现代戏呢。
这样一位兵事奇才,可以让我们骄傲的是,他是蒲州人。
京剧本子从不讳言是传自山西梆子,在山西省戏剧研究所保存的山西几大梆子《忠保国》的抄录本中,蒲州梆子本子最为久远。剧中唱词言明,杨波是山西蒲州人,李艳妃是山西翼城人(这是另一篇文章了,留待后续)。其中“探皇陵”一节,赵飞(杨波义子)搬兵时,历数从京城到蒲州古道所经山西各地的地名和风物。
《蒲剧史魂》也讲,嘉靖年间,蒲州杨博、王崇古、张四维先后入朝,跟随人众,外带了蒲伶也随之入京,蒲伶们便用家乡戏塑造杨博形象。
大戏不虚,小事不拘,如此改编也有可能。但我存疑的是,此剧不可能产生于京城。戏中既说万历事,当属万历登基之后的事,不可能产生于嘉靖和隆庆两朝,而万历元年,杨博从京归蒲,万历二年八月即病故,若此戏是祝寿之作,也顶多产生于万历二年五月杨博生日之时。
以此推算,这出戏唱了四百多年,杨博以杨波的形象又活了四百多年。
05
这些考究并不重要,我们不妨跟随杨博游览他的故乡。
杨博在故乡长至17岁,之后为母丁忧、为父守制回来两次,与隆庆产生罅隙致仕回家一次,再次回家就是病重归乡,六十多年里,他四次回到故乡,在他活着的这些年里,他的家搬迁过三次。
他出生时,家在普救里,也即生活在莺莺塔的佛影下(另有文章《一袭青衫待月西厢》讲述普救寺与莺莺塔),之后迁蒲州北关,嘉靖三十四年,陕西发生地震,余震波及蒲州(很多人因蒲州震动严重,以为震中在蒲州),蒲州遭受大灾,房倒屋塌,因此杨家又迁新乐庄。这三次搬迁也不是重点,重点在于他的家,始终围绕着一座古城,不过是在古城北东南的关系,先在城东,后是城北,再是城南。天富娱乐
而蒲州古城,虽因蒲坂的关系,早就有人往来,真正兴起却在大唐,那时这里是大唐的中都,人们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往返,要在蒲州过蒲津渡,这里因此喧嚣繁华,蒲州城成为一个文化重心。那时的城里,各种建筑连绵,物产丰富,最著名的便有让文人雅士心向往之的鹳雀楼,雅士们在这里挥洒才情,与落日齐辉。李世民来过,杨贵妃回来过,颜真卿还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《祭侄文稿》。更让人心动的是,城里有一个“绿莎厅”,各色人物在这里聚集,谈天说地,产生思想,也产生艺术,这让人想起当年的稷下学宫,真让人惊喜。(参考王西兰《大唐蒲东》)
宋代,都城南移,长安不再是都城的时候,中都也失去了原来的光泽。
到了元代,有一个爱到处溜达的家伙,来到了蒲州,这家伙是意大利人,叫马可·波罗,在元朝生生折腾了17年,大部分的时候,他都满中国东跑西颠。
马可先生是受元世祖之命到处溜达的,他第一次巡视就路过山西,他是离开平阳,经解州到蒲州的。“离开解州堡寨,骑行约二十英里,就能看到一条大河,河面宽阔水深,不能建浮桥,此河就是闻名世界的黄河。黄河岸边建有城池,城墙雄伟,周围有很多村落,其地出产生姜和丝织品,商业非常茂盛。这里野生鸟类众多,三只野山鸡相当于威尼斯银钱一枚,临河附近种植有大片竹林,满目葱绿,竹子粗壮挺拔,大多数直径都在一英尺以上,甚至还有超过一英尺半的。抵一名贵城市,居民皆是偶像教徒。城中商业茂盛,艺业繁荣,土产之中,饶有丝、姜、高食姜、唇形科植物及吾国未见之其他不少香料。”
马可为我们记下了元朝的蒲州,在马可笔下,这是一个名贵城市,且很大,临河,物产丰盛。
那元朝的竹子若还在,蒲州该有怎样的林下之风。
元明战火,蒲州城毁,到了明代,洪武二年重新筑城。新城九里,城高三丈八,建有城门四座,分别为蒲津、迎熙、首阳、振威,门上有楼,名为景虞、凤仪、卿云、键光。城内有库房五处,窝铺五十七座。城四角建有角楼,东南北三面有十丈宽、一丈五深的护城河,西城是天险黄河。隆庆元年,砖石砌起城墙。(参考杨孟冬《蒲津渡黄河大铁牛》)
说起来,明代城池可谓是金城汤池,这也得益于杨博。隆庆年间,杨博主管吏部,多关照灾区,恰那些年蒲州总有灾情,嘉靖年间一次大地震,又是黄河泛滥区,故乡的情况他都是搁在心头的,他往蒲州派去的官员都是好样的。天富娱乐
隆庆元年,进士宋训任职蒲州,“以鸠工庀材,基以巨材,悉加砖甃,增建楼橹”,蒲州更壮丽。
隆庆三年,进士许希孟任职蒲州,治理蒲州有功,史说许希孟清廉第一,戆直无二。杨博正致仕在家,便褒扬了许知州,并以此鞭策河东群臣。
后有进士梅友松任职蒲州,德威并著,受人称扬。
能臣仁人多年对蒲州的治理,使得明代的蒲州可谓是人文荟萃,物阜民丰。
这样的过往是属于杨博的故事。
当我寻来时,蒲州古城已成废墟。
虽然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还在,却也成残躯,城墙已消失大半,东城墙只余土垣,曾经礼仪如旌的鼓楼也残留下底座。
作家王西兰说:阅读废墟,就是阅读历史,从发黄的历史典籍里和破败的古城废墟上,可以读出蒲州的文化构成和特色。蒲州废墟成了骄傲的存在,废墟也是一种美,不用修复,盲目修复了,连废墟也不是了。蒲州废墟,它是中国的罗马角斗场,是中国的庞培。
大明的繁盛,我是无法与归葬故里的杨博共情的。但不妨碍我们来欣赏美。
而我们来到蒲州古城,也并不是只能看到断墙颓垣,就在古城之外,如今新建起壮阔的鹳雀楼,王之涣昔日的盛景重现,鹳雀虽不见踪影,但依然有各种鸟类栖息于高大的楼层之间,它们比游客更快地感知到黄河与古城的交汇与分离,能更早地感知到朝代的兴替,感知到蒲草的坚韧与传播,也许它们还能感知到元代的竹林,以及唐代绿莎厅的嘤嘤嗡嗡。
古城的西城外,上世纪九十年代,挖掘出了蒲津渡遗址,出土了明代堤坝、渡口,更重要的是,唐代开元年间大铁牛的现世,四座铁牛在四个不同种族的人的牵引下,前腿蹬、后腿蹲,矫角,昂首,瞋目,雄壮地支撑起唐代的雄浑和经济实力。城墙外这一景,让大唐繁华及黄河渡口的繁忙隐约可见。若有闲情,还可以绕到铁牛背后去,一截城墙中间,露出一块有字的青砖,“蒲州城”三个字象上天的密语。
就在杨博与我的双重打量下,蒲州古城,废墟叠落着繁华,商业叠印出文化,那是一种河流孕育出的独特气息,是独属于蒲州的亘古风华。
06
杨博在隆庆元年曾赋诗一首:
秦晋相望鸡犬闻,黄河一派就中分。
西连仙掌明初日,东接龙门起暮云。
五老峰前鹤自语,二贤祠畔鹿为群。
琴堂故迹依然在,千古南风仰舜薰。
故乡之形胜与文韵都在杨博心里,那身依心绕的古城,对面就是陕西,秦晋被黄河中分,只能隔河相望。河的这边就能看得见华山上的仙掌峰,往东去,听得见龙门上黄河的吼声,看得见黄河的涛影。舜都蒲坂,古史有载,舜在这里的琴堂,拂琴而作《南风歌》,南风阵阵地吹,可解万民疾苦,南风缓缓地吹,可以丰万民财物。盐池上的南风教化了一代又一代蒲州子民,包括杨博。天富娱乐
而杨博写到的五老峰,却为蒲州胜景。
五老峰包括王官峪、云仙阁、龙头山、黄河滩岸等六个景区,史称东华山,海拔1993.8米,丹霞地貌,有6700公顷森林。更是道教名山。五老峰在明清时即为旅游胜地,那时的五老峰“山势雄秀,有仙洞泉源,庵观寺庙宫64处,无数神像,还有茶房。”
“五老峰无山不秀,无峰不险,无石不奇,无洞不幽”,在作家王西兰眼里,春夏秋冬四季的五老峰,斑斓亮丽。
那时大约是有鹤的,道教仙人,该与鹤相伴,杨博的意境中,仙鹤旁若无人地私语。
绕过山间的锦绣风光,便能登上主峰玉柱峰,能看得到五座山峰的奇兀林立,山间奇石化作教中神仙,各司其职,极目远眺,蒲州古城就在眼底,黄河如飘带环绕,中条山若如意静卧。
城与山,山与河,神与人,动静参差,是一幅3D技术打印的风光名片。
蒲州的首阳山下,曾有二贤祠,《水经注》里便有记载,祠内供奉伯夷、叔齐。两位贤人耻为周民,拒食周粟,采薇而食,开创了隐逸派的先河,自那之后,无数不得志的文人以隐逸为生存手段,写下无数得已或不得已的佳话。
约莫祠前是有鹿的,矫健的四蹄梅花状起落,一个回合便回到首阳山里了,杨博肯定见过。
杨博作此诗时,受命给嘉靖年间遭诬陷的官员平反,同时也考察现任官员,经过审查,山西无一人被处分,这就让人有了疑问,有言官上疏称杨博庇护乡人。估计在这种态势之下,杨博便想起故乡的山川形胜,想起二贤祠,萌生了退意。大隐隐于朝,小隐隐于野,仕途不得志,便走入隐逸,自古便是一条路径,千万个读书人都知道这样狭窄的但却有效的途径。到隆庆三年,庞尚鹏案发,杨博曾建议庞留任,这也就成了杨博的罪状,因此被罢免,诸多官员挽留未果,杨博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他从京城宣武门离开时,送出来的朝臣们把道路都堵塞了,他不用衙门接送,不花官银出门,他自备车驾一路向西南而去。
故乡的风物自然接纳他,在他眼里二贤祠前成群的仙鹿也在等待他,如翘首期盼亲人。他为官几十年,没有丢了伯夷、叔齐的脸,始终执起蒲州古城的高节,蒲州是为他骄傲的。
回家后的杨博其实是痛苦的,这不是他自愿致仕,是和隆庆帝有了牴牾,他游五老峰,逛二贤祠,登鹳雀楼,临蒲津渡,故乡的山河抚他身之伤,填他心之隙。逍遥自是逍遥,隐逸真是隐逸。
期间他又作《五老歌》:
晓披五老峰上云,晚钓伍姓湖中鲤。天富娱乐
忽逢渔父三五人,问是五姓谁家子。
自云无姓亦无名,接辈相传常钓此。
月落天昏驾小舟,从来未见风波起。
得鱼心自安,无鱼心亦喜。
……
歌中出现了渔父,渔父自屈原始,便也是隐逸派的象征,屈子之魂扩张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和情感深度。无须争论此歌为谁作,当此时,有隐逸之心的,唯杨博一人,且与前诗一脉相承。
他说到了伍姓湖。伍姓湖还在,是山西最大的淡水湖。相传因舜帝后裔虞、姚、陈、胡、田五姓居住于湖边而得名。湖边常年碧波映衬着霞光,水鸟成群,有猫头鹰、灰鹤、雀鹰、草鹭、黑燕、赤麻鸭、雨燕、家燕、太平鸟等等把这里当成了家。
烟波浩渺的伍姓湖成为杨博的背景,他诗中的鹤从五老峰迁徙到湖里。
伍姓湖上的渔父,成为杨博的化身,与屈原与众多渔父一起,归入隐逸派,但这只是杨博人生的刹那,更多的时候,他还是以兵事称雄于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,孜孜矻矻一直到他燃尽了生命的火花。
《五老歌》中还有:
公昔提兵到蓟门,单于系颈呼韩死。
颇为飞语轮流转,彤云几付东流水。
东流水,真可笑,何如相将日垂钓。
白云冉冉生,玄鹤双双叫,披地与被天。
尽然不知其中妙。
在冉冉升起的白云下,与无数个玄鹤对视,神游八极,杨博的一生以兵事著称,可他少年就读于故乡,我想,他的故乡就是一个文化风景交相辉映的胜地,他为什么就擅兵事了呢?大概在故乡熟读诗书的时候,便知道蒲州城的兴衰,北周北齐对峙过,大唐衰落过,金元战火频仍过,蒲州大地兵燹战火从来没有停歇,因此他年少就知道了兵事的重要,安邦定国,经天纬地,早早成为他的志向,翟銮看上他正中他的下怀,乃至成为镇边重臣后,也就份外珍惜手中的权力。
权力对于他,不是游戏,而是自觉。
极地与穷天,尽然不知其中妙。
07
蒲伶写《忠保国》,当有文化人参与,他们熟知杨博经历,知道蒲州名胜,于是借戏之隙,浇胸中块垒。
只是后来人不知杨博名与事,在每朝每代的改编中,把其中的逻辑打乱了,也就成了后人的不知所云。
万历朝,张居正死后,公忠体国的人并不多,一直到明朝灭亡,人们在改朝换代之际,隔河犹唱《忠保国》。到了清朝,梆子戏衍遍全国,这个戏也就随之风行天下,那时花部兴起,此戏名为《龙凤阁》,常在京城上演,蒲剧名伶郭宝臣进京,也演此戏。尤其到清朝后期,人们对局势的忧虑更是此剧上演的情由。
史不同于戏,一生镇边无法成戏,那便写他以兵部权力,力保皇权不旁落,力保国家和人民安定肃然,于是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最早的本子,还是兵部尚书,后来成了兵部侍郎,位卑职小,才好映衬执政之困难,才能演出戏剧冲突。天富娱乐
《忠保国》越演越久,人们很少去追溯,剧中人杨波是不是真有其人,倒是河南在争议,言之凿凿,说杨波是他们那里人,只是证据太轻了,实在不足以定论。更少有人知道,戏里的杨波有一个盛大隆重的故乡曰蒲州。
杨博和蒲州,成了隐逸派,埋首于首阳山下。
事了拂衣去。
深藏功与名。
08
也就是作《五老歌》的那年,杨博在老家为自己看好了坟地,就在古城外王庄村。
杨博死后,归葬故里,张居正为其料理丧事,极尽荣耀。
杨博墓,东有中条山,西有黄河水,依山傍水,应是好风水。据载,当时墓地占地百余亩,沿中轴线要过天宫桥、砖牌楼(上书三朝太宰,一代师臣)、山门(明禋门)、木牌坊、石像群、穿廊殿,才能到达他的墓,坟上还有柏树数棵,花卉遍地。
只可惜,岁月更迭,如今的杨博墓只留下了一座文保碑,其余建筑和树木连坟墓也已不见,甚至曾经出现在蒲州城里的御赐的杨博旌表坊也已不见了,无处可寻。这是杨博的痛,也是蒲州城的痛。也许在印证着那句话,有些建筑似乎从盖起来的那天起就等待着被下一代人拆毁,这是建筑的宿命。
一代兵部尚书,真的无迹可寻,此刻归来的魂,该何处安放?
可悲的是,当损毁归于一个时代的时候,罪过都无法落实到人。
如果不是襄毅庄的杨瞻墓(杨博父)还存留有石像生和几道石碑,墓堆也在,都让人怀疑杨博是不是曾经到这个世上来过。
所有的故事都已湮没。
所有的风光,风住尘香花已尽。
目送杨博回归史书和舞台,我有漫长而遥远的叹息,萦绕了四百多年,传递了几百公里。而历史上的有些失误成就了傲视千古的巨大功业。
若你来,便在蒲州等你。
蒲州,如今名为永济。
蒲州古城风华逝去后,成为永济的一个镇。
那个镇上,有鹳雀楼,有普救寺,有大铁牛,也有古城废墟,废墟也是美。
天富平台:www.txxc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