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富娱乐|说不尽的沂蒙红嫂
天富注册报道:
在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有位普通的大嫂叫明德英,她曾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两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。作家刘知侠根据这一真实故事,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短篇小说《红嫂》,小说发表后震撼了无数心灵。一时间,红嫂的戏、红嫂的歌、红嫂的舞,红遍华夏大地。
前不久,我揣着一颗敬仰的心,踏着遍地秋色,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。发现那里的“红嫂”原来是一个群体,是一个“乡乡有烈士,家家有红嫂”的伟大群体。当年,把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,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,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”,正是这些红嫂的真实写照。
一路上走着、望着、听着、想着,我的心在颤抖,眼泪在流淌。一个个动人的故事,一件件珍存的旧物,一幅幅生动的画面,恍若沂河涌动的浪花不停拍打着心岸,战火中的过往仿佛就在眼前。
1941年秋,八路军战士郭伍士奉命去侦察敌情,不料被潜伏的鬼子兵发现,他躲闪不及,连中5枪,倒地后又被敌人连捅两刀……当他苏醒过来时,发现自己躺在山洞里,身边坐着一位大娘。他心里明白,是大娘救了自己。他想哭,无泪。他想说,说不出。当大娘把做好的稀粥喂给他时,他却怎么也咽不下去。大娘就用手指扒开他的嘴,发现他被鬼子兵打掉的两颗牙还堵在喉咙里。牙抠出来了,郭伍士能吃点东西了。大娘看到恢复中的郭伍士身体虚弱,就杀了自家唯一一只下蛋鸡。人们熟悉的歌曲《我为亲人熬鸡汤》,就来自这位大娘的义举。
在大娘的精心护理下,郭伍士的身体渐渐恢复。后来,他被送往八路军后方医院治疗。临别时,大娘含泪嘱咐他,不管到了哪里,要给大娘捎个信来。
郭伍士在他的一篇回忆录里说:“我康复后就跟着部队上了前线。因身体原因,于1947年复员回到山西老家。”在老家,他心里始终想着念着的就是救命恩人临别时的嘱咐。于是,他在老家没住多久,便决定移居沂蒙,去寻找救命的大娘。
当初郭伍士转去后方医院时,只记住了救命大娘,却没问过恩人姓名,也不知道养伤时山乡的名字,更不知道那座山的模样,这让郭伍士在“寻亲”路上一走就是8年。郭伍士挑着酒篓,边卖酒边寻亲,一个乡一个乡地转,一个村一个村地问,一座山一座山地找。寻找中,一位好心的大娘曾经对他说:“孩子,别找了,那个时候,我们这地方救过八路军战士的人多了去了。”但郭伍士不改初衷,决心要找到救命恩人。又一位大娘对他说:“几年都没找到,别再找了。恩情像流去的水,是不图回报的……”
上天不负诚实守信的人,到了1956年,郭伍士终于在沂水县桃棵子村找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祖秀莲。一见面,郭伍士就跪地磕头,把祖秀莲叫娘。祖秀莲也毫不迟疑地认下了这个思念中的儿子,后来还为郭伍士娶妻盖房安家。从此,郭伍士便落户桃棵子,直到去世。天富娱乐注册
20世纪80年代读过一篇小说《战争让女人走开》。其实,那些忠诚于国家、深怀民族大义的女人,是不会走开的。在走访红嫂的路上,就遇到了无数不肯“走开”的红嫂。当年,她们缝军衣、做军鞋,抬担架、救伤员;她们迈着小脚,推着小车,和男人一样往前线送粮送水送弹药。一双双小脚开始还感觉到疼痛,后来就感觉不到痛了。几天下来,当打开裹脚布,她们的鞋子被血染红,脚指头被磨得露出了骨头……
在当代红嫂朱呈镕自筹资金建起的“红嫂文化博物馆”里,有十几块门板,十分引人注目。这些门板曾经作为担架一次次抬过我军伤员。一位老将军看到后泣不成声,将军说,他当年战场负伤,就是红嫂们用门板把他抬下来的,大恩大德,终生都不能忘记!那门板上虽然不着一字,却记录着峥嵘岁月,记录着无数可歌可泣的往事。
孟良崮战役期间,红嫂们接到命令,我军一支千人突击队要通过汶河,上级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为突击队架起通行的桥梁。时间紧,哪来的架桥材料呀!于是,32位红嫂就把自家门板卸下搬来,抬着门板,蹚着冰冷的河水,一起走进齐腰深的水中。她们以人为桥墩,硬是架起一座人桥。当千余突击队员全部通过后,红嫂们的双腿都已麻木得失去知觉,有的落下残疾……
走在叩访红嫂的山路上,我在想,红嫂们的壮举作为沂蒙英雄颂歌里的一个美丽音符,是什么力量让她们做出连男人都需要思量一番的选择呢?是贤良、是道义,是几千年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,让她们如此坚强、坚定、坚韧,用乳汁救护子弟兵、用信念战胜困难、用牺牲迎接光明。
在纪念馆展墙上有这样一幅照片,女的叫梁怀玉,男的叫刘玉明,他们都是莒南县洙边镇人。1944年,八路军部队急需补充兵员,青年刘玉明第一个报名参军。在他带动下,全村11人报名参军,全县1488人入伍。刘玉明参军的举动打动了同村女青年梁怀玉的芳心。不久,她与刘玉明拜堂成亲。第二天,新娘就把新郎送入开赴前线的队伍。刘玉明参军后,梁怀玉承担起妻子的责任,在家精心侍奉年老多病的公婆,在外忙碌繁重的农活,而且组织起“识字班”,抬担架,做军鞋,支援八路军抗日。
更令人感慨的是一位红嫂,她被称为“永远的新娘”,是蒙阴县李家保德村人,名叫李凤兰。17岁时与邻村青年王玉德订下婚约。王玉德母亲说:“俺两个儿子参加抗日都牺牲了,最小的儿子玉德又参了军,俺得给他娶个媳妇,也好留个后代!”经两家人商量,定下成婚的日子。可结婚的日子到了,王玉德却没能从部队上回来,便依当地风俗,由嫂子怀抱大公鸡,陪她拜堂成亲。就这样,从未见过新郎面的李凤兰成了王玉德的新娘。从此,新娘李凤兰一边尽孝侍奉婆婆,一边心系前线。在为队伍做军鞋时,她还特意为丈夫做了不少绣着红心的军鞋,盼望丈夫能够穿上它,打胜仗。天富娱乐注册
莱芜战役结束,海南岛解放,朝鲜战争的枪炮声也停下来了。李凤兰每次都到政府焦急地询问:“俺那口子怎么还不回来呀?”“王玉德走远了。”工作人员每次都这样回答她。直到1958年,李凤兰苦等苦盼12年后的一天,县民政局给家里送来一本鲜红的烈士证。原来,王玉德已在莱芜战役中光荣牺牲!捧着烈士证,娘俩哭得死去活来。婆婆说:“闺女呀,你还不到30岁,伺候俺这么多年了,俺怎么死你都对得起俺了,你就找个好人家嫁了吧……”李凤兰哭着给婆婆跪下说:“娘,你是烈士母亲,俺是烈士家属,俺要替玉德尽孝,给你养老送终,娘俩一起过吧……”李凤兰精心侍奉婆婆,直到婆婆寿终。2008年,一辈子没见过丈夫的李凤兰,走完了自己无悔的一生。
说起红嫂,沂蒙人心里都揣着一本账,个个能说出一大串名字。比如沂蒙六姐妹,垛庄四大娘,智闯虎穴的刘玉梅,爆破女队长公成美……她们抬担架、救伤员、做军鞋、摊煎饼,收养八路军后代……作为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鸿篇巨制里的一个细节,起着一钉一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沂蒙红嫂,从一滴乳汁开始,有如清泉浩荡。说不尽的红嫂又如一粒粒发芽的种子,在大地上呈现勃勃生机。她们莹洁的心灵,映亮天地。她们火热的情怀,温暖人间。
天富娱乐:www.txxc1.com